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社評存異求同 互利雙贏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日前在廣州舉行,達成多項共識,與會人士一致認為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訂之後,經濟合作存在巨大發展潛力,雙方應前瞻佈局提高兩岸競爭力,並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未來應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追求互利雙贏。



 這次國共論壇在ECFA簽訂之後舉行,意義十分重大,兩岸主管經濟事務的決策官員都以「特邀嘉賓」的身分與會,並分別就後ECFA時代兩岸經濟戰略與新興產業合作發表主題演說。

 大陸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能源局長張國寶在演說時強調,兩岸經濟發展現已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廣闊合作空間。大陸即將推出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兩岸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聚焦在新興產業,雙方可以在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高效節能、先進環保技術等加強聯合研發,就關鍵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台灣的經濟部次長林聖忠則強調,大陸擁有平價產品的製造基地,及龐大世界市場的商機,台灣則掌握關鍵產品研發、製造能力、產品設計創新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等優勢。兩岸應聚焦發展新能源、環保減碳、電動車、生技與醫材等新興產業,提升兩岸全球競爭力,並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顯而易見,雙方在促進新能源產業合作、加強節能環保合作及深化、兩岸經濟合作三方面,都有高度的合作意願,目標也都是希望能提升兩岸經濟參與國際競爭和抵禦外部風險的整體實力,但在具體合作的項目上,雙方確實有不同的想法。

 如此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現象,其實十分正常,因為雙方固然加強合作,畢竟各有各的立場,各有各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ECFA早收清單項目談判中,大陸固然讓利很多,但在石化業及工具機部份項目上堅持不讓,就是最好的例子。

 事實上,非但經貿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舉例來說,近兩年來,兩岸積極培養互信,但大陸方面希望加速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深化政治互信、儘速進行政治協商,而台灣方面則認為時機尚未成熟,所以並不熱衷;又例如,大陸方面一再敦促應就兩岸新聞採訪常態化、媒體互設常駐機構等問題展開協商,但台灣方面則鑒於兩岸媒體本質不同,牽涉甚廣,始終態度保留。

 我們能夠理解,大陸方面希望在加速經貿交流的同時,全面推動文化與政治的互動,其著眼點除了追求兩岸的和平發展之外,自然也有為兩岸關係創造「不可逆轉」環境的用意。不過,這也正是台灣反對陣營極力非議之處,例如台灣智庫日前就抨擊,ECFA簽訂後,北京將順勢要求馬英九總統進行政治談判,使兩岸政治協議議程提早啟動。這當然是捕風捉影,但卻反映了台灣內部確實尚未建立共識,政府當局自然不能太過急切,以免欲速不達。

 更重要的是,大陸方面在經濟方面大幅讓利,但在政治上似乎仍是鐵板一塊,台灣至今仍然無法正式參與國際組織,也無法與重要貿易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大陸瞄準台灣的飛彈更有增無減,在在都使反對兩岸關係正常化的綠營人士有話可說,有鑒於此,我們認為大陸當局在促進兩岸經貿、政治、文化交流時,必須要體會台灣人民的感受,以同理心來處理相關問題。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 中央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