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中共因應大陸物價問題的對策


(一)前言 



  今年以來,大陸糧食、水、電、氣、運輸、化工產品價格均呈現連續上漲趨勢,與大眾生活密切關聯的農產品如大蒜、生薑、綠豆、大米、麵粉、雞蛋、糖、棉花的漲勢更是驚人,其他如水泥、鋼鐵等也出現密集聯合漲價的現象。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4.4%,漲幅比9月激升0.8%,創25個月新高,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0.1%,消費品價格上漲5.0%。11月上旬,36個大中城市18種主要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漲11.3%,比去年同期上漲62.4%;大蒜、生薑批發價格分別上漲95.8%和89.5%。

  從10月份物價上漲結構看,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價格上漲10.1%,說明大眾生活負擔正在急劇加大。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居民收入增長的情況並不樂觀。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1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5%,如果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只有7.5%。收入增長跑不過GDP,物價卻在後面快速追趕,居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增加極為有限。目前大陸部分地區食品價格已經超過了歐美,也超越了國際化的水平;上海民眾的生活壓力已經超越香港。

  對於10月份消費物價突破原預估的4%,大陸社科院曾指出,目前的CPI嚴重低估了7%,因而有人認為物價上漲速度可能已達到兩位數;通貨膨脹已經不是預期,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全面通膨時代已經來臨。未來大陸物價走勢如果控制不好,可能會發生惡性通脹。如何在確保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控制物價漲幅,是當前最大的課題。因而大陸針對近期物價上漲的情況,陸續推出行政與貨幣措施。

  11月17日,大陸國務院推出確保市場供應,促進價格穩定,完善補貼制度,增強調控針對性,改善價格環境與加強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等措施。11月20日發布「關於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內容包括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穩定農副產品供應等穩定物價的「國16條」。在貨幣政策方面,11月16日與29日兩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0.5%,調升後的部分大型金融機構準備金率達18.5%至19%的歷史高位。

       (二)物價高漲的原因

  究竟是那些因素促成了大陸物價高漲?綜合大陸學者的分析約有以下四端。

  1.供給面因素不利:以農產品為例,今年受到天氣異常的影響,春季北方地區蔬菜產量減少,品質下降,上市時間推遲。夏季進入汛期後,南方和東北部分地區遇到暴雨、洪水等災害天氣,蔬菜生長受損,採摘困難,運輸受阻,生產經營成本增加。

  2.貨幣發行過多:2009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採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2009年底大陸GDP為33.54兆元,是1978年3,645.2億元GDP規模的92倍;但同期M2從1978年的859.45億元增長到2009年底的60.62兆元,為705倍。截至今年9月末,M2餘額已達69.64兆元,按照前三季度GDP26.866兆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兆元。貨幣超發導致房價、物價?漲。

  3.全球流動性氾濫: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推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現在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為了挽救其復甦緩慢的經濟,又推出二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貨幣流動性氾濫加劇了價格的炒作,造成國際大宗商品如黃金、銅、棉花的價格一直在高位波動。大陸是大宗商品的重要進口國,大宗商品價格的?升必然增加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並通過流通環節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脹。

  4.投機炒作盛行:在負利率和流動性過剩的情形下,游資掀起一輪又一輪的炒作潮,很多游資炒作棉花、大豆等農產品,後來則擴及其他隆產品。由於這些資金巨大,數以兆計,而且大多是自有資金,不是銀行貸款,因此很難控制。在層層炒作之下,今年9月以來,大陸棉花價格出現快速上漲,雖然有關部門拋售100萬噸儲備棉,但仍未能遏制其漲勢;棉花6月30日的合約價為17,280元/噸,至11月上旬的漲幅為90.8%,幾近翻倍。另大蒜、生薑等農產品也頻遭炒作, 11月上旬的批發價格大漲9成。

  上述因素之外,大陸還存在勞動力和服務業價格上升,資源環保成本加大,資源性產品價格有待調整等因素,這些都可能影響通脹預期與抬高物價。

       (三)防止通脹策略的動向

  目前的物價上漲主要是貨幣發放過多、成本推動、輸入型以及投機推動等因素造成。而物價高漲不只是眼前的事,預估11月、12月CPI也將維持高位,對此大陸一方面採取行政手段緩解漲價壓力,另一方面緊縮貨幣供給,雙管齊下。

  對於前者,首先是加速生產,保障供應。其次是直接通過行政手段管制大宗商品價格,嚴格穩定價格上限。由大陸「國家發改委」及各地方政府相關單位推出限價、「菜籃子」首長負責制、價格補貼以及嚴懲囤積等一攬子措施,尤其是加大對炒作棉花和玉米行為的懲罰。其中福州於11月10日開始對大白菜、上海青、豆芽菜和空心菜等4種主要蔬菜實施「限價令」,把「菜價保衛戰」暫定為期兩個月,是第一個政府干預、控制菜價的城市。此外,有多個地方政府啟動「臨時價格補貼」機制,以緩解食品價格上漲對低收入民眾帶來的生活壓力,目前計有山東、江蘇、浙江等7個省建立了相關聯動機制。至於11月20日所發布的「國16條」更涵蓋了擴大城市蔬菜生產、蔬菜運輸、市場干預、糧油保障、能源保障、社會保障等層面。

  貨幣政策是應對通貨膨脹最為主要、有效的工具,做法包括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收緊流動性,加上匯率升值與外匯管制,減少熱錢流入。今年以來,大陸分別於1月18日、2月25日、5月10日、11月16日、11月29日五次調升存款準備金率,尤其在11月內兩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貨幣政策明顯開始緊縮,增加投機者炒作成本。預期明年貸款增速將低於今年,如果2011年和2012年新增貸款逐步回到3兆到5兆元區間,則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才有可能降溫。

  一般預測大陸通貨膨脹壓力可能持續至明年,因此加息預期再次升溫,預計12月中旬央行可能還會動用加息或調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方式收緊貨幣,未來兩三年內持續加息是可能的趨勢。

       (四)結語

  大陸的CPI逐月攀高,今年已難控制在3%以內的目標,預料全年CPI為3.5%。參照歷年大陸物價上漲的規律,加上季節性因素與貨幣流動的滯後效應,大陸學者預測嚴重的通貨膨脹將出現在明年下半年。

  大陸物價高漲導致出現一系列民生問題,加劇了民眾對當前及未來的不安與恐懼,從而可能演變成為社會與政治問題,使得當局不得不嚴肅面對。從物價上漲因素看,目前大陸的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全球化關聯性,從流動性氾濫到輸入性通貨膨脹,都與全球化密切相關。在這種情形下,如何兼顧「對內防通脹、對外防熱錢」,如何兼顧短期增長與長期利益,的確是重大考驗。

  受到經濟復甦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各國刺激政策退出較為謹慎,甚至開始推出新的經濟刺激措施,全球流動性仍將氾濫,大量資金可能向增長較快的新興經濟體流入,而中國大陸正是最大的目標。目前估計今年9月份熱錢流入規模為1,200億元,10月份也不低,合計兩個月份大約為2,000億美元,相當於13,000億元人民幣。最近大陸一再強調決心調控通貨膨脹,防堵熱錢流入,繼加息、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後,接下來很可能採取直接的價格管制、進一步的外匯流動管制、加息及升值措施,其效果有待觀察。

  另或許是受到大陸官方密集喊話與措施的影響,11月上旬大陸36個大中城市大蒜、生薑批發價格原本分別上漲95.8%和89.5%;但至中旬,生薑、大蒜的價格都比最高價大約下降了兩到三成。此種短期效應能否遞延下去,相信是北京當局所最關心的。

來源: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87期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 中央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